2009年,首款無線充電手機上市;2011年,脱離5V1A有線慢速充電的手機也開始出現。隨後,每一年都會有新技術試圖衝擊手機充電體驗的新高度。2021年1月29日,充電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因為小米和摩托羅拉在同一天公布了「隔空充電」。它們都能讓手機在距充電器1米或更遠的距離下實現「真」無線充電。

不過,雙方並沒有透露隔空充電器的量產時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在哪裏能買到呢」成為了最大的疑問之一。要想知道答案,我們還是得從無線充電的技術原理和發展現狀入手。

01/ 無線充電:使用方式分為三大類,原理分為兩大類

雖然「隔空充電」聽起來非常「黑科技」,但它其實就是無線充電的一種。從使用方式來看,無線充電有三個大類: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和射頻(RF)無線充電。按實現原理區分,無線充電有兩大類,原理相同的電磁感應和電磁諧振無線充電被統稱為「電磁耦合無線充電」,原理獨立的射頻無線充電單獨為一類。

目前市面上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耳機用的基本都是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這些設備會通過磁場的無線磁路代替有線電線,實現電力的傳輸。充電時,充電器和被充電設備都得有線圈,而且兩者的線圈必須對齊,並在極近的距離下(觸碰)才能正常工作。

電磁諧振無線充電也需要線圈,不過該技術的工作距離更遠(最遠25厘米左右)。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比較受大型設備歡迎,比如汽車和工業機器人。

射頻無線充電直接通過充電器內置的天線發射無線信號,被充電設備的天線接收無線信號後,會把無線信號轉換成電力,實現充電。射頻無線充電的工作距離最遠,可以達到數米。

射頻傳輸本身不是什麼新東西,藍牙、Wi-Fi和對講機之類的無線產品都是基於射頻工作。射頻無線充電只不過會把無線信號轉換為電力罷了,真正的難點在於提高轉換效率。

02/ 電磁諧振取代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無線充電已經相當普及,大部分高端手機都支持這種無線充電方式,50W級別的快速無線充電已經在4000元的手機中出現。能夠作為充電器給其它設備進行低功率無線充電的手機也不再是稀罕事物。

不過,需要對齊線圈、距離太近、同時充電設備數量少這三大短板限制了電磁感應無線充電的發展。蘋果曾經嘗試通過內部佈滿多個線圈的AirPower解決這一問題,但由於無法控制發熱而放棄了該產品。

AirPower(Gettyimages)

其實從技術特性上來講,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更有機會解決充電位置和同時充電設備數的問題,因為該技術對位置和距離要求更低。有公司就做出過「充電筐」,筐裏的多個設備都能在沒有接觸充電器的情況下被同時充電。雖然充電距離不如「隔空充電」,但電磁諧振無線充電的便利性還是比電磁感應無線充電強。

再把視線轉移到電動汽車領域,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已經能夠滿足電動汽車的日常使用。WiTricity公司的電磁諧振充電底座能夠在10到25釐米的距離內實現90%到93%的端到端充電效率,充電功率達到11kW以上。目前有線充電樁功率小的有7kW,大的有200多kW。作為無線充電方式,11kW功率還是可以的。

(WiTricity圖片)

另外,電磁諧振無線充電底座可以穿過瀝青、水泥、冰和雪實現充電。也就是說,停車場不會有妨礙駕駛、凸出於地面的充電底座。甚至有廠商正在嘗試在路面下或半空中鋪設無線充電板(類似有軌電車),實現邊走邊充。

全球範圍內,採用電磁諧振無線充電的市售車型有兩款,分別來自寶馬和麥拿侖。國內也已經在2020年5月發佈了基於WiTricity公司電磁諧振技術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

不論是在電子產品還是電動汽車領域,相對於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電磁諧振無線充電都更能解決當下消費者的痛點。

03/ 隔空充電產品已市售快2年了

射頻無線充電的應用非常少見,但涉水這項技術的公司不少。不僅僅是小米和摩托羅拉,Ossia、Energous和humavox等公司也展示過可以工作的射頻無線充電產品。比如,Ossia在2017年展示的Ossia Cota系統可以給9米範圍內、最多32台設備同時充電,而且還通過了美國FCC認證。

Energous公司涉及的領域更多,該公司正在嘗試把射頻無線充電推入家庭、汽車、辦公、醫療和軍事領域。旗下的WattUp無線充電系統最高支持4.5米的充電距離。2019年8月份,採用WattUp無線充電技術的助聽器就已上市。

採用WattUp無線充電技術的助聽器就已上市(Delight圖片)
採用WattUp無線充電技術的助聽器就已上市(Delight圖片)

04/ 加速向隔空充電過渡

從原理上來講,手機無線充電採用的電磁感應式技術相對「落後」。但之所以被廠商廣泛使用,還是因為門檻低。然而這種低門檻犧牲的是用戶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在科技愛好者之外,手機無線充電並沒有很高的普及度,大部分用戶絲毫不介意使用有線充電。成熟的、低成本的電磁諧振和射頻無線充電器出現後,無線充電才能真正實現大家想象中的那種遠高於插線充電的便利性。

不過,從業界這些專注「隔空充電」技術公司的產品,和小米、摩托羅拉對新技術的自信來看,隔空充電可能已經不再需要長時間的過渡。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在消費電子領域(電動汽車前景依舊很好),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應該是沒機會取代電磁感應無線充電了,因為大家很可能會從現有的電磁感應無線充電直接過渡到隔空充電。

轉載自:https://www.hk01.com/%E6%95%B8%E7%A2%BC%E7%94%9F%E6%B4%BB/583063/%E5%B0%8F%E7%B1%B3%E5%85%AC%E9%96%8B%E9%9A%94%E7%A9%BA%E5%85%85%E9%9B%BB%E6%8A%80%E8%A1%93-2019%E5%B9%B4%E5%B7%B2%E6%9C%89%E9%86%AB%E7%99%82%E6%87%89%E7%94%A8-%E6%8B%86%E8%A7%A3%E7%84%A1%E7%B7%9A%E5%85%85%E9%9B%BB%E4%B8%89%E5%A4%A7%E9%A1%9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